人物
>
作家
首页
人物
作品
句子
搜索
董桥经典语录
共 115个句子,19部作品,人关注
简介
句子(115)
作品(19)
白人的傲慢与偏见,土著的惶惑与呐喊,还有麦田无告的希望,烟草摇曳的欲念。狭窄的平原和蜿蜒的山脉在薄暮的云雾中荡荡漾漾,撩起拜物宗教远古的轻愁。他说,那是十五世纪葡萄牙人刚到过好望角之后的旧梦,是十七世纪荷兰人在西南岸建立开普殖民地的脚印,也是二十世纪初叶英国人跟荷兰后裔布尔人开战的伤痕。
出自:
董桥
《从前》
施蛰老看不惯的官僚词汇很多:“比较好的”、“有一定的贡献”,“基本上是正确的”,“可能有些问题”,”有相当的影响“,“原则上是可以同意的”。
出自:
董桥
《文字是肉做的》
第一天到英国广播电台上班拜识了另一位前辈桑简流先生,一见面想起他的《西游散墨》,写旧闻写新事写得那么自在。桑先生那时候五十出头,头发花白,一脸「五四」,抽烟斗,抽雪茄,西式便装穿得很潇洒,很雅致,像英国学院里的文学教授。说话声音苍老,圆润,国语标准极了,英语正统极了,都说得很慢,字字清楚,短波广播练出来的。
出自:
董桥
《夜望》
朋友恰似独行旅人风雨晦暝中遇到的幽幽灯火,永远带着一份鼓励和安慰,可是,走着走着,蓦然发现,灯火在无声无息之中熄灭了,一盏一盏,没有预警,没有告别,只是悄悄地消失。
出自:
董桥
《春台遗韵》
文学跟音乐、艺术一样,是创造"从前"的"骗局”:不加渲染的往事是账簿;上了颜色的历史是文学。
出自:
董桥
《英华沉浮录》
书店再小还是书店,是网络时代一座风雨长亭,凝望疲敝的人文古道,难舍劫后的万卷斜阳。
出自:
董桥
《今朝风日好》
三十一年匆匆飘走,像浮云,像流水,那张漂亮的画片一直珍藏在书架上的一个卷宗里,偶然翻书翻资料看到了我恍如看到希腊神话里的海伦,有点喜悦也有点伤感。
出自:
董桥
《今朝风日好》
借来的土地借来的繁华借不到明天的太阳,香港慢慢变了;“一个没有了故事的城市,”
出自:
董桥
《董桥七十》
那年夏天我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到罗马探望老朋友,只住一宵,翌日飞回伦敦。是下午五点多钟,欧洲各地飞来的班机很多,伦敦机场人影熙攘,我拉着行李赶去搭机场专车进城,身边冷不防跳出一个女的挡住我的去路:“这么巧,你也刚到?”我定了定神认出是蕊秋。松松绾起一头润亮的浓发,玉白一张秀脸淡淡敷了一层月晕,嘴唇荡着远山夕照的枫香,唇角轻轻的细纹衬上眼角岁月的影子,韵致依旧动人,出了名的凤眼越见典丽。
出自:
董桥
《橄榄香》
旧山顶道他家书房供奉一尊明朝鎏金观音铜像,很大,三十厘米高,说是一九四八逃来香港那年一位厦门同乡匀给他的:「同乡生意失 败,吞药想死,我扶了他一把,他说家中不宜再留观音菩萨了,捧来我家请我供奉,我从此潜心读了许多佛教典籍,不是信佛也不是信命,是信了自家心中那瓣心 香!」那回重访伦敦三个星期,介堂先生带胡霞游遍他熟悉的旧地,还找到了两位当年的老同学,一位娶了凋塑家做续室,一位中过风躺在老人院里跟天花板聊天。
出自:
董桥
《橄榄香》
秀发齐耳,浓黑如夜,微鬈的刘海下一双文静的大眼睛荡着湖光,纤秀的鼻子鼻尖特别尖,灯光打下来菱角嘴唇躲在阴影里隐隐显露羞涩的笑意。
出自:
董桥
《半生缘》
周作人文章如烟雨如晚霞,阳光照得太烈恐怕要消散。幸亏他在西安说的那些话并没有写进文章里。我向来喜欢他那手毛笔字,带骨带肉,幽婉有致;我也庆幸从来没看到过他手抄毛润之的诗词送人,这点清气他比书法大家沈尹默养得更纯。
出自:
董桥
《旧日红》
短文章向来比长文章难写,那是因为文章不可言之无物;又要短又要有物,当然格外费神。我心目中上佳的短文并不是「人生小语」、「一页一小品」、「十句话」或者「八百字小语」之类的励志哲理小品。这种玩意儿不难搞;破碎的小智慧人人都有,一百句里面难得碰上一两句真知灼见,大半是肉麻兮兮的风花雪月。我想看的是短文章里的「事」、「识」、「情」。「事」是「实例」、「故事」;「识」是「观点」、「看法」;「情」是文笔的「情趣」、「风采」。语言太甜则失真、虚假。沉郁的悲情比淡淡的哀愁耐人寻味;哀愁而淡淡不如火辣的愤怒。哲学写得浅浅的很难算是哲理;浅浅的文笔露出发人深思的哲理才好。
出自:
董桥
《文字是肉做的》
人跟文章一样,最怕油嘴、滑溜。「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已经够低的了,维吾尔族竟有一支民歌说:「把天下的树木都变成笔,把蓝天和大地都变成纸,把江河和海洋都变成墨,让天下的人都成为诗人,也唱不完毛主席的恩情。」王蒙说:「言而至此,再无言矣。」
出自:
董桥
《品味历程》
肌肤油亮仿佛远古的铜像,眉毛浓密细致,眼神荡漾的是黑森林里的清流,加上一株挺秀的鼻子守护温润的红唇,回眸一笑顿成万古千吻的渊薮。她的锁骨是神鬼的雕工,神斧顺势往下勾勒一道幽谷,酥美一双春山盈然起伏,刹那间葬送多少铁马金戈。
出自:
董桥
《橄榄香》
萧姨跟老师同龄,长年穿着浅色丝绸旗袍,花白的头发梳得丝丝服帖,圆圆发髻永远插着一枝翡翠发簪,宽宽厚厚油绿得谁也舍不得雕琢,只沿着四围阳刻一道细致花边。……萧姨天天拜佛画画吟诗吃燕窝,细腻的粉红肤色衬着精巧端庄的五官,简直钱慧安的淡彩工笔仕女。
出自:
董桥
《旧日红》
“也许正是Marcel Proust《追忆似水年华》里怀念儿时香气的深情。十七岁离家湖海漂泊之后,我经历了台湾白菜肥肉的克难生活,也经历了英国土豆炸鱼的清淡日子,饮食口味慢慢随着知识的涉猎变幻:想起史湘云想吃一碗蟹肉汤面;想起李瓶儿想吃一碟鸭舌头;读兰姆的随笔想吃烧乳猪;读毛姆的小说想吃鹅肝酱。”
出自:
董桥
《旧日红》
世界透亮,政治舞台照明甚强,台上出丑, 翻身不易
西方政客训练有年,代代相传,深谙个中三昧
随时喜怒哀乐,七情应声上脸, 众生颠倒
出自:
董桥
《文字是肉做的》
文体变迁是整个社会文化运动的一部分,过程缓慢或急速,立志或偏激,“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政府取向的影响。政府里发布新闻的部门如中国的新华社、香港的政府新闻处,几乎天天都在制造文体的“范本”,全国全城人耳濡目染,口头模仿,笔下照抄,新闻单位对语文的建树和摧毁,真的是“有一定的贡献”、“有相当的影响”。
出自:
董桥
《文字是肉做的》
十七岁从南洋搭船回台湾求学前夜,我的老师亦梅先生给了我一束诗稿留念,说是此去关河万里,云山飘渺,客地灯寒梦远,不妨翻翻这些韵文重温跟随先生读书的青涩岁月,兴许换来一份宽慰。
出自:
董桥
《董桥七十》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