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作家
首页
人物
作品
句子
搜索
戴维·洛奇经典语录
共 20个句子,2部作品,人关注
简介
句子(20)
作品(2)
习惯最终会破坏掉一切,不是吗?也许那正是我们大家都在寻求的东西——未被习惯淡化的欲望。
出自:
戴维·洛奇
《小世界》
“就好象经历了死亡的阴影后,突然恢复了对生活的欲望,我一直以为自己已经永远失去这种欲望了。从某种意义上,它远比我曾感受过的都更为强烈。坐在对面的女人美的似乎让人无法承受,由于她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我的吸引力,因而使我感到更加难耐。她安静地坐着,两只手捧着她那杯茶,很少说话。说实在的,我认为在那个情形之下,在那个时刻,我对任何一个只要不是彻头彻尾丑陋的女人的感觉都会是这样的。在那个时候,对我来说,乔伊只是代表了女人而已。她就像弥尔顿的夏娃,是亚当的梦——他醒来,发现梦是真的,如济慈所说的那样。我突然觉得,女人是多么可爱呀。多么温柔善良。走过去用双臂拥抱她,将我的头埋在她的怀里,那会是多么美好,多么自然的事情!”
出自:
戴维·洛奇
《小世界》
我把“悬念”(后来会怎样?)转变成了谜或神秘(她是怎么做的?)。这两个问题是构成小说趣味性的主要因素,其历史跟小说本身一样古老。
传统传奇小说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就是神秘,这种神秘主要涉及人物的出生和父母的情况,结局总是对主人公有利。十九世纪的小说情节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这种方法在今天的通俗小说中仍然很常见。
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家,则把这种神秘与犯罪和不端行为联系起来,最终导致分化出一个独立的亚流派,即柯南道尔及其追随者的古典侦探小说。
出自:
戴维·洛奇
《小说的艺术》
小说就是讲故事,讲故事无论使用什么手段——言语、电影、连环漫画——总是通过提出问题、延缓提供答案来吸引住观众(读者)的兴趣。问题不外乎两类:一类涉及因果关系(如:谁干的?);一类涉及时间(如:后来会怎样?)。
出自:
戴维·洛奇
《小说的艺术》
陌生化。他们认为文学的要义就在此。‘习惯吞没物体,衣服,家具,你的妻子和对战争的恐惧……艺术的存在就是为了帮助我们重获对生活的感觉能力。’这是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的话。
出自:
戴维·洛奇
《小世界》
理解一个信息就意味着解码一个信息。语言是一种代码。但是每一次解码就是另一次编码。如果你对我说了什么,我会用自己的话,也就是说,用和你所用的不一样的词语,向你重述一遍,以检验是否正确地理解了你要传递的信息,因为如果我用和你室友过的完全一样的词语向你复述,你会怀疑我是不是真正理解了你的意思。
出自:
戴维·洛奇
《小世界》
惯性吞噬着工作、服饰、家具、配偶、对战争的畏惧……而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要让人们重新找回生命的感触;它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产生感受,让人们感受冷硬无情的事物之冷硬无情。艺术的目的是要把人们对事物的感官体悟——而不是理性认识——给揭示出来。
出自:
戴维·洛奇
《小说的艺术》
但是如果我用了自己的话,那就意味着我已经改变了你的意思,无论这改变是多么细小;即使我异乎寻常地向你重复你自己的原话以表示我对你所说的话的理解,那也不能保证我在脑子里复制了你的意思,因为我将不同的语言、文学和非言辞性的现实经历带进了这些词语之中,因此它们的含义对我和对你有所不同。……交谈就像是一直用橡皮泥做的球打网球,球在回过网的时候永远是不同的形状。
出自:
戴维·洛奇
《小世界》
我们无法和文本互动,由于文本的词语已经给定了,我们也无法用自己的词语影响文本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阅读比交谈被动。也许激发人们去寻求诠释的正是这一点。……上文的那个打网球的类比不适用于阅读行为——这不是一个双方往复的过程,而是一种无休止的挑逗印有,永远得不到满足的调情,如果说有满足的话,那也只是孤独的、自淫式的满足。随着文本对他产生的影响,利用了他的好奇、他的欲望,读者的兴趣越来越大,正如一个脱衣舞女利用观众的好奇和欲望一样。
出自:
戴维·洛奇
《小世界》
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强调,艺术的基本目的在于利用人们熟悉的事物呈现出人们不熟悉的面貌,以此克服习惯造成的令人窒息的麻木感。
出自:
戴维·洛奇
《小说的艺术》
我们,只是世界的小角落,却是彼此的全世界
出自:
戴维·洛奇
《小世界》
“。那是第一次,你看我,一个幸福的已婚女人,像多数妻子一样是相当幸福的,却将自己委身于一个半夜里从不知什么地方冒出来的完全陌生的男人。我在你眼里可能显得很平静,但是我已经处在了歇斯底里的边缘。”
“做为丈夫,我对约翰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他尽最大努力让我快乐,而他确实给了我快乐——我的意思是,我从来没有真正想和他做爱,反正没有足够的愿望采取主动,我让他采取主动。但是如果他想做爱,一般我还是得到了快乐。”
“但是不知怎么地,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我一直都有这个感觉。也许缺的是激情。后来,那个晚上,你出现了,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体会到,有人充满强烈的激情渴望得到你的时候意味着什么。”
出自:
戴维·洛奇
《小世界》
舞女挑逗着观众,正如文本挑逗着读者,她们给观众以最终完全暴露的期待,却又加以无限的拖延。一层又一层的面纱、一件又一件的衣服被脱去,但是正是这脱光过程的拖延而不是脱光衣服本身才造成兴奋;因为一旦一个秘密被揭示出来,我们对它就失去了兴趣,立刻渴望看到另一个秘密。……(中略)阅读也是如此。企图看进文本的核心、一劳永逸地掌握它的含义的努力是徒劳的——在那里我们找到的只是自己,而不是作品本身。……(中略)文本在我们面前揭去自己的面纱,但是永远不允许自己被掌握;我们不应费尽心机地想去掌握它,而应从它的挑逗中获得快乐。
出自:
戴维·洛奇
《小世界》
“这像是‘halcyon’时节……因为翠鸟(原文kingfisher,音译即金费舍尔)应该在这段时间孵蛋。……也是我的日子,我们的日子。”
出自:
戴维·洛奇
《小世界》
小说的语言不是单一的语言,而是不同的文体、声音的杂烩集成;正是这种杂烩集成才让小说成为最民主、最反对极权的文学形式;在这个形式里,任何意识形态或道德立场都不能避免受到挑战和反驳。
出自:
戴维·洛奇
《小说的艺术》
当然,并没有任何规则或惯例禁止小说家转变故事的叙述视角;但是,如果不按照某种美学策略或原则就转变叙述视角的话,读者的投入、对文本意义的参与“生产”就会受到干扰。
出自:
戴维·洛奇
《小说的艺术》
小说描绘人物意识的技巧主要有两个:一是内心独白,其中,话语的语法主语是“我”,我们似乎是碰巧听到了人物随口说出的心里话。另一种技巧又称自由间接手法,起码要追溯到简·奥斯丁,但越来越广泛地被现代作家所运用,其艺术性已日趋精湛。它把人物的思想以转述的口气说出(第三人称,过去时),但用词贴合人物身份,而且略去一些正式语体所必需的尾语,如“她以为”、“她自忖”、“她问自己”,等等。这种手法给人一种幻觉,好像与人物的心理贴的很近,但又不完全放弃作者的参与。
出自:
戴维·洛奇
《小说的艺术》
大多数叙事小说中都包含有惊讶这一成分,如果我们对情节中的每一曲折变化都能预料得到,那我们就不会为故事所吸引。因而情节中的每一曲折变化必须既令人难以预料,又令人信服。亚里士多德称之为“情节之冲突”,或颠倒,即把事态从一个方向突然转向另一个方向,常常伴随着“真情的发现”,让人从不知到知。
出自:
戴维·洛奇
《小说的艺术》
这种方法以报导叙述(第三人称、过去式)来呈现人物的思想,但严格地筛用只适合这个角色的词汇,并把一些正式叙述文体通常会有的附加语——“她想”“她疑惑”“她自问”等——给省略掉。让读者觉得直接进入了角色心里,但又不会全然抹杀掉著者在话语叙述中的参与。
出自:
戴维·洛奇
《小说的艺术》
昆德拉最令人着迷的特点之一是,他从不为自己刻画出英雄般的殉难者形象,却也没有低估普通人作为一个异议分子所必须做出的牺牲。
出自:
戴维·洛奇
《小说的艺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