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甲午战争新讲经典语录
首页
人物
作品
句子
搜索
甲午战争新讲经典语录
共 9个句子
甲午战争,这是中国人的叫法,日本人叫日清战争。在某些日本历史学者的著作里,经常宣扬一种观点:日清战争是偶发事件,日清战争不是日本明治政府有预谋的战争,而是由于某些偶然因素才阴差阳错地发生的,日本并不是战争的责任者。这种观点,可以叫它“偶发”论。在日本学术界,虽然“偶发”论并未取得普遍认同,有些日本历史学者还对“偶发”论持批评的态度,但“偶发”论者一般都很顽固,时不时就会把“偶发”论改头换面地拿出来宣扬一番,所以绝不能小看它。
出自:
戚其章
《甲午战争新讲》
1894年,就是清朝光绪二十年,日本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这一年,按干支纪年,叫做甲午年,所以这次战争称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虽是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却成为近代民族觉醒的重要转折点。
出自:
戚其章
《甲午战争新讲》
水有源,树有根。凡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根由,它的原委,它的因果关系。有因必有果;反之,有果必有因。甲午战争自然不能例外。
出自:
戚其章
《甲午战争新讲》
睦仁的《天皇御笔信》发表后,在日本政坛刮起了一股旋风,鼓吹“征韩论”一时蔚为风气。当时,倡导“征韩论”最力者是参议木户孝允。他有一套说辞云:
韩地之事乃皇国建立国体之处,推广今日宇内之条理故也。愚意如为东海生辉,应以此地始。倘一旦动起干戈,不必急于求成,大致规定年年入侵,得一地后,要好自确立今后策略,竭尽全力,不倦经营,不出两三年,天地必将为之一变。如行之有效,万事不拔之皇基将愈益巩固矣。([日]《木户孝允文书》三)木户所论与外务省的意见完全相合。外务大丞柳原前光对“征韩论”的阐述更为透彻
出自:
戚其章
《甲午战争新讲》
清政府获知日军侵台的消息后,特派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沈葆桢主张在军事上加强戒备,调派武毅铭军13营分批渡台,驻防风山;又以福建水师兵轮6艘长泊澎湖。此时,侵台日军数千人局促于台岛南端一隅之地,已成骑虎之势,但又不甘心无所得而归,便寄希望于外交讹诈,最后,以抚恤、修路、建房等名目勒索50万两白银而撤兵。日本第一次尝到了越海侵略的甜头,遂以此次侵台为契机,悍然于1879年3月8日将琉球国吞并,使之成为明治政府黩武扩张政策的第一个牺牲品。
出自:
戚其章
《甲午战争新讲》
我们之所以认为“偶发”论不能成立,主要是基于日本明治政府的实际表现,也就是基于许多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 第一。锐意扩张。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开始推行“武国”方针,确立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为基本国策。他发表所谓《天皇御笔信》,宣称“日本乃万国之本”,须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不言而喻,日本要布国威的首要目标,就是一衣带水的西邻朝鲜和中国。
出自:
戚其章
《甲午战争新讲》
日本政府选中了激进的“征韩论”者久留米藩士佐田白茅,派他去朝鲜调查政情和军备。1870年3月,佐田向政府上了一篇著名的《建白书》,其主要内容是:(一)朝鲜有必伐之罪,不愁找不到出兵借口。(二)伐朝鲜必胜无疑,“不出五旬而虏其王”。(三)伐朝鲜有利而无损。“朝鲜则金穴也,米麦亦颇多,一举拔之,征其人民与金谷”。“故伐朝鲜者,富国强兵之策”。(四)伐朝既可防列国对朝鲜的觊觎,又是实行海外扩张的大好机会,“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五)伐朝可继之伐清。“当天朝加兵之日,则遣使于清国,告以伐朝鲜之故,若清必出援兵,则可并清而伐之”。
出自:
戚其章
《甲午战争新讲》
日本明治政府实行黩武扩张政策,以大陆作战为主要目标,始终将发展军事力量置于优先地位。1878年,日本设立参谋本部,即大力推行大陆政策,将中国作为主要的侵略目标。从l884年起,日本便开始了长达10年的大陆作战准备。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觉得发动侵华战争的时机日近,便发动属员条陈征清方策。现在共发现7份条陈:6份为海军属员所拟,1份为陆军属员所拟。其中,参谋本部第二局局长、陆军大佐小川又次所作《清国征讨方略》发现较早,也最为有名。其他6份为参谋本部海军部代理科长、海军少佐樱井规矩之左右等所作之《征清方略》,因系近年发现,故知道的人不多。
出自:
戚其章
《甲午战争新讲》
皇国乃是绝海之一大孤岛,此后纵令拥有相应之兵备,而保周围环海之大地于万世始终,与各国并立,弘张国威,乃最大难事。然朝鲜国为北连满洲,西连鞑清之地,使之绥服,实为保全皇国之基础,将来经略进取万国之本。([日]《日本外交文书》第3卷,第149页)第一步,征服朝鲜;第二步,占领中国东北;第三步,“绥服”中国;第四步,“经略进取万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日本“征韩论”者的如意算盘和实施步骤。
出自:
戚其章
《甲午战争新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