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
> 其他
首页
人物
作品
句子
搜索
《柏杨曰》经典句子
柏杨
共 147个句子,人关注
简介
句子(147)
(「心逆而险,行僻而坚,言伪而辨,记丑而博,顺非而泽。」) 这种烟雾迷蒙的抽象字汇,如果可作为定罪的证据,则凡是有权杀人的人都有福了,他们可以随时随地把这顶帽子,扣到任何一个看不顺眼的人的头上。
出自:
《柏杨曰》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史,然而,在正文中,我们只看到刘协把皇帝宝座让给曹丕,却看不到东汉王朝灭亡、曹魏帝国代之而兴的记载。仅从文字上检查,曹丕既然坐上东汉皇帝的宝座,当然仍是东汉的皇帝,并没有一个字提及改朝换代。 曹丕以魏王的身份夺取东汉王朝的政权,传统史书只称之为「魏」,单音单字是中国文字最大的缺点,不能精确的表达事物。一个王朝亡,一个王朝兴,应该是「魏王朝」才对。
出自:
《柏杨曰》
法庭主持正义,打击迫害,保护弱小。然而,黑暗的司法却成为弱小的陷阱。中国传统是,一旦开始诉讼,没有人敢担保吉凶,仅资治通鉴就提供无数例证,在「无罪不能无刑」的原则下,说不准学油然问世,不但被告如此,连原告的命运,自己也不能掌握。于是,中国人遂有一种「屈死不告状」的悲怆心理。
出自:
《柏杨曰》
一旦人民被置于统治者控制之下,就只好永远的生活在「人心思变」——思念过去所谓「好」日子——之中。
出自:
《柏杨曰》
恐怖气氛在晋王朝建立后,虽逐渐和缓,但清谈风气却没有随之过去。它的后遗症十分严重,知识份子把现实生活有关的任何情事,都看作「俗事」「鄙事」,只有穷嚼蛆才是「上等事」「雅事」,所有行政官员以不过问行政实务为荣,地方官员以不过问人民疾苦为荣,法官以不过问诉讼为荣,将领以不过问军事为荣,结果引起全国连锁性的腐烂和瘫痪。
出自:
《柏杨曰》
中国历史悠久,元首成群结队,够「圣王」的,能有几个? 儒家学派眼眶里,只伊祁放勋、姚重华、姒文命、子天乙、姬昌、姬发,屈指可数,事实上不过托古改制,造神运动下的产品。圣王跟耶和华先生一样,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形象。但基督教并没有教人去当耶和华,儒家学派却一味瞧不起一切被认为当不了「圣王」的人,拼命教人去当根本不存在的圣王。结果三千年以降,除了上述的六位活宝外,再没有别的活宝,政治理念遂成为一堆空话。
出自:
《柏杨曰》
为什么检讨的结论总是「被迫害的该死,因为他引起有权大爷的迫害!」为什么不能提高质疑层次:有权大爷为什么迫害?原因何在?病源何在?
出自:
《柏杨曰》
政治家必须有三分混沌,才能把反对力量稀释到最低限度。一定要把账算得清清楚楚,去年张三瞪了我一眼,前年李四踢了我一脚,对方为了自保,自不得不奋起反击。
出自:
《柏杨曰》
南宋帝国北伐中原的政治号召,是拯救水深火热、日夜盼望「祖国王师」的人民。而垣护之第一想到的,却是屠城。当滑台攻防战激烈之时,城中居民,暗祷上苍,保佑「祖国王师」获胜,好拯救他们逃出灾难,却再也料不到,如果「祖国王师」胜利,一城男女老幼,都要死在他们的钢刀之下。当一个中国人,好苦!
出自:
《柏杨曰》
孔汲认为最高的利益,就是最高的仁义,二者浑然一体。元首追求国家的利益,他就是一个仁义的君王,追求国家利益如果不是仁义的君王,难道是残暴的君王?孟轲大刀一挥,劈成两半,一半是「利益」,一半是「仁义」,使二者互相排斥、尖锐对立。什么叫「仁义」?又什么叫「利益」?修桥筑路是仁义还是利益?发展商业是仁义还是利益?从孟轲跟孔汲的对话上,可看出孟轲并没有被说服,反而一直坚持;孔汲虽然是老师,却没有学生吃香。孟轲的思想——强调「义利」之辨,以及简单粗糙的二分法思考模式,影响中国知识分子至巨。
出自:
《柏杨曰》
扬雄是动机论者,指出端木赐求的是和平,张仪、苏秦追求的是富贵。他有什么积极证据,证明端木赐不追求富贵?又有什么积极证据,证明苏秦、张仪并不追求和平?如果我们认定苏秦、张仪是追求和平,端木赐是追求富贵,扬雄又如何反驳?孔丘和孟轲,就曾仆仆风尘,东奔西走,说破唇舌,希望二者全都到手。问题只看你追求时用的方法,和追求到手后做些什么?能够「安中国者,各十余年」,已经够人民顶礼。
出自:
《柏杨曰》
魏王国(首都大梁「河南省开封市」)人范睢,随从中级国务官(中大夫)须贾,出使齐王国(首都临 ),齐国王(四任襄王)田法章因范睢口才敏捷,十分欣赏,赠送他一些贵重礼物,包括黄金和饮食。 须贾认为一定是范睢泄露了国家机密。回国之后,禀告宰相魏齐,魏齐发现用别人的痛苦表现自己忠贞的机会已到,于是大宴宾客,把范睢摔倒在地,乱棍捶打,任何呼冤辩解,都不置理。 范睢肋骨被打断,牙齿被打脱落,奄奄一息。用竹席包起来,像丢死狗一样丢到粪坑旁边。魏齐为了展示爱国的愤怒情操,还叫宾客们轮流往他身上撒尿,范睢受尿素刺激,悠悠苏醒,魏齐已喝得大醉,命抬到野外。
出自:
《柏杨曰》
世人只注意强者的不信不义、凶暴残忍,忽略了弱者往往更不信不义,更凶暴残忍。
出自:
柏杨
《柏杨曰》
任何一个诬陷事件中,唯一的获益者是鲨鱼,他们自有能力把掌握权力资源的头目,玩弄于股掌之上。 当司马颖正有点后悔不该大肆诛杀时,看见孙拯自动招认和坦承不讳的口供,对巨鲨孟玖感谢说:「要不是你忠心,追究不出来邪恶勾当。」当初嬴胡亥也曾这么感谢过赵高。千载之下,我们似乎仍可听到鲨鱼心里的喊声:「你这个猪!」
出自:
《柏杨曰》
耿育这番议论,使人目瞪口呆,他应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突出的文妖之一。用他的文字功力,和丰富的知识,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西门庆型的淫棍刘骜,成了「大德」「大圣」,谋杀亲子的凶手,成了「远见」「至思」。把不能生育,解释为故意断子绝孙,以免女主主政。想像力的丰富,跟他内心的邪恶,恰成正比。 如果耿育是受了赵飞燕的贿赂,或为了博取后福,固然下流,但不过利令智昏而已;在没有财势可贪图时,良心仍在。 如果他由衷的认为确实如此,主动的干这么一票,问题就十分严重,成了败类的标竿:旁引博征,引经据典,杜撰任何有思考力的人都不相信的大谎,企图一手遮天,掩尽天下人耳目。 自耿育之后,这种身怀绝技的无耻文妖,层出不穷。
出自:
《柏杨曰》
然而,两千余年的历史,我们却看到更多这样的镜头。一个人从六十层高楼摔下来,经过五十层窗口时,他说:「我活得很好。」经过四十层窗口时,他说:「我活得很好。」经过三十层窗口时,他说:「我活得很好。」平安讯息连续传出。太多时候的芸芸众生,都是在这种自以为「活得很好」声中,欢天喜地,甚至还争权夺利,掀起茶杯风波。
出自:
《柏杨曰》
保卫国家的战斗,跟侵略掠夺的战斗,性质上虽然不同,但短兵相接,血肉相搏的时候,可不管你是圣贤还是禽兽,是正义还是邪恶,一旦进入战场,冲锋号响,便只有智慧之师、勇敢之师,没有仁义之师。拿破仑就曾说过:「上帝永远站在大炮最多的一边!」
出自:
柏杨
《柏杨曰》
权力迷人,没有尝过权力滋味的人,永不知道权力的诱惑是如何强烈。
出自:
《柏杨曰》
这些工人为什么暴动?原因不明。传统史书最大的特点是,只写民变,却很少写为什么民变?一百余工人如果生活过得去,在那个叛变必死的形势下,不可能犯上作乱。而竟然犯上作乱,必然是活不下去。如不是生活已绝,则一定是冤苦难伸。官方史书之不记载,是不敢记载。
出自:
《柏杨曰》
关羽之对待孙权跟鲁肃,就是如此。本来可以亲密相处的至亲和盟友,却用粗暴愚妄的手段,逼成死敌。陆逊几封谦卑的信,关羽竟会心花怒放,证明他只是个浅碟子。而在失败后,又派人跟吕蒙交往,使节遂被利用,作为敌人的传信鸽,使全军瓦解。纪元前四八二年,吴王吴夫差在黄池,探马驰报首都姑苏陷落,吴夫差立即诛杀探马灭口,为的是怕走漏消息,军心动摇。关羽如果稍有头脑,封锁都来不及,何至使节往返?而且不断往返?不知他希望获得什么? 大军解围撤退,反击江陵之日,情势跟当年彭城落入刘邦之手,项羽敌前撤退,反击彭城一样(参考前二〇五年三月),项羽一举就击溃刘邦部队,关羽复仇之师,却边走边散,这是什么样的统帅?
出自:
《柏杨曰》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