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导演
首页
人物
作品
句子
搜索
蒋勋经典台词
共 356个句子,30部作品,人关注
句子(356)
作品(30)
人与人之间,除了生离与死别,并无第三种结局。
出自:
蒋勋
《蒋勋细说红楼梦》
荣格的心理学说认为,美其实不是一种存在,美是一种消失,如果春天的花一直存在,它并不构成美的条件。恰恰因为它本身是在一个消失的状态,而且因为它短暂,才构成了那个对美的特别强的惋惜。
出自:
蒋勋
《蒋勋细说红楼梦》
所以我觉得《红楼梦》真的有点像佛经,在现实世界里让你觉得最痛苦的东西,一定是最后能让你领悟的东西;让你受尽折磨的那个人,恰恰是你宿命里最爱的人。
出自:
蒋勋
《蒋勋细说红楼梦》
《红楼梦》一部书不过就在做这件事——把他一生所有记忆里面有情缘的人做最后一次的掩埋。
出自:
蒋勋
《蒋勋细说红楼梦》
生活竟然如此精致,能想到扫新雪来烹茶。我一直觉得大观园是一场青春游戏,这游戏有一种难以言传的美,让人意识到生活原来可以这么自在,这么优雅,人原来可以这样去赏鲜花、赏落叶、赏月光。小时候读到这四首诗时好羡慕,如今的我们早已经远离了这种精神上的华贵,就算是今天的富翁、贵族们大概也不会拥有这样的生活。因为它不只是物质上的富足,还有精神上的高贵,是真正的风花雪月。
出自:
蒋勋
《蒋勋细说红楼梦》
九份这座山城,因金矿带来的淘金梦而一时繁荣,因矿竭而重归荒芜。多像马贡多,起高楼、宴宾客,最后一场大雨一洗过往。
出自:
蒋勋
《少年台湾》
天色从墨黑逐渐转变成幽微的蓝紫色,山的棱线更加明显了。也许是隐匿在山间某处的雉鸡的啼叫,一声一声,呼唤起黎明的苏醒。而在湿冷的苍苔上,缓缓滑过的一条蛇的体躯,仿佛知道牙中的剧毒,不过是备而不用的死亡的汁液.那么,分泌又分泌的心事的沮丧忧郁,也将储存在我身体的某处。一日,或许可以用来毒杀自己或毒杀他人吗?
出自:
蒋勋
《少年台湾》
太平洋的风赶着上岸,只为在卑南山下、槟榔树旁,听朗澈的歌声,好久没有敬我了你,这里叫普悠玛,原音的故乡。
出自:
蒋勋
《少年台湾》
记忆并无好坏的差别,最好的记忆与最坏的记忆,都因为无法忘记,会一而再,再而三从身体里跑出来.
出自:
蒋勋
《少年台湾》
我不为什么,写了《少年台湾》,那些长久生活在土地里人的记忆,那些声音、气味、形状、色彩、光影,这么真实,这么具体,我因此相信,也知道,岛屿天长地久,没有人可以使我沮丧或失落。
这不是一本阅读的书,这本书阖起来,就可以背起背包,准备出发了。
你,当然就是书中的“少年”。
出自:
蒋勋
《少年台湾》
他经过的小径就开满了油桐花。
他每次回头,都觉得漫天飘扬的花瓣全都静止在空中,没有一朵坠落在土地上。他便一次一次回头,好像在语文课中,带着孩子重复念诵同样一个句子。
“是大雾使花的坠落变得缓慢吧。”
出自:
蒋勋
《少年台湾》
他好像想起了什么,想起了遗留在刮胡刀上的一点毛发的残屑,那里面据说有隐秘的人的基因,有子孙和先祖永远切不断的联系。
出自:
蒋勋
《少年台湾》
砧板上一块始终没有被处理的猪肉,在仍透着血色的温吞吞的木讷里,仿佛回忆着曾经有过的躯体,有过痛或满足的记忆。将被剁碎,或者切成薄片,或者斩成大块?一旦没有了可供回忆的躯体,它无辜而且茫然地坐在砧板上,等待下一种状态。
出自:
蒋勋
《少年台湾》
这些当初从大陆移民过来台湾的几乎都是少年。这些人,他们出去冒险,或者向往一个地方,一片新土地,甚至连两脚都没机会踏到这块土地上,可是他们的尸骨在这里。 这当中似乎有一种年轻的精神,或说少年的精神在这块土地上,而这个东西是我觉得,我不希望台湾太老。
出自:
蒋勋
《少年台湾》
中国人原本是不信奉宗教的。中国人也许相信: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宗教罢。所以,把现实中的生活过得更快乐、更幸福,也就达到宗教里所说的“净土”了。
出自:
蒋勋
《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
这些介绍传统文化的书籍,虽然出自重要学者专家之手,却决不故作高深,没有学究式排比资料的自我陶醉,也没有炫耀专业知识的虚荣。
出自:
蒋勋
《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
像《竹林七贤, 荣启期》这样的线条,均匀而有节奏,像一根丝一样连绵不断,在中国古代就给了它一个名称,叫做“春蚕吐丝”。……“春蚕吐丝”这种线条,古代常常特别用来指东晋时一个大画家——顾恺之的作品。……顾恺之是我们认识的第一个中国画家。……顾恺之留下的作品中,最受重视的一件是《女史箴图》卷。
出自:
蒋勋
《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
所谓“传统”,就是活着的文化,不但活着,而且不能只活在学者专家身上,必须学在众人百姓之中。
出自:
蒋勋
《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
中国古代,因为在衣服上要染绘出很多不同的图样,因此发展出绘画。所以中国古代文字中的“绘”字,是“丝”字偏旁,指的就是用颜料在丝上设色的意思
出自:
蒋勋
《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
中国人用的毛笔,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柔软,最有表现力的绘画工具。当色彩消失之后,中国绘画的线条一样可以使画面充满动态,空间的层次也一样十分活泼。因为这种工具的特质,所以中国在汉代以后的绘画,都大量向线条发展,而不那么重视色彩。这种完全以线条勾勒出来的绘画,变成了中国绘画最大的特点。
出自:
蒋勋
《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