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作家
首页
人物
作品
句子
搜索
唐启华经典语录
共 20个句子,2部作品,人关注
简介
句子(20)
作品(2)
山东问题与中日成约密切相关,陆征祥曾签署1915年5月25日《民四条约》,也了解1918年9月山东铁路借款与换文之内情。北京政府在和会前没有想过可以废除《民四条约》,规划将山东问题依据中日成约处理,主要担心日本是否会遵守承诺归还青岛,以及归还条件如何。陆征祥途经日本与内田晤谈时,即持此态度,然和会开幕后中国代表团态度剧变,日本感到非常惊讶。
出自:
唐启华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中国改变政策的关键可能在于美国的态度,由于美国一直宣称不承认中日成约,主张公理正义,反对秘密外交,又摆出全力支持中国的姿态,鼓起中国代表及民间的勇气与期望,冀望可借和会良机收回青岛,废除《民四条约》,摆脱日本的羁控,甚至可依恃美国善意,提出希望条件,一举摆脱条约束缚。于是和会伊始,中国代表团遂与日本正面对垒,顾维钧与王正廷是主要执行者。
出自:
唐启华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陆征祥途经日本时,担心美国不悦,不愿与日本太过亲近,但似乎尚无要在和会提出山东问题之意,中国代表团何时决定提出山东问题?1918年11月28日北京政府颁发训条,12月20日胡惟德、施肇基、顾维钧于回复意见时即建议应将山东问题与《民四条约》提出和会。
出自:
唐启华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美国学者指出,自巴黎和会开始,美国代表团就承担了中国保护者的角色,支持中国索回山东的要求,对中国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希望给予鼓励。陆征祥抵巴黎前,蓝辛就询问胶济铁路中日成议问题,陆氏报告称:“祥未到法以前,某国外部屡向顾使密询,并悉某国密嘱在京驻使向部探询,均极注意。”
出自:
唐启华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1月25日,巴黎和会第二次大会,陆征祥、王正廷出席,商讨五个委员会分派员额,陆征祥发言争取参与国际联盟、保工、交通等委员会。陆氏尚对日本牧野全权透露,中国态度不变,并答应不日过访对方,共商远东情势。此时,中国代表团似乎仍在观望日本是否会实践交还青岛之承诺。
出自:
唐启华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1月24日,巴黎和会十人会讨论原德国殖民地之处置问题,英国自治领要求德国在东非及太平洋赤道以南岛屿。27日上午继续讨论,主席威尔逊问道:一块块讨论太平洋岛屿是否明智?是否应先听听日本意见,然后再做最后决定?牧野发言主张将太平洋岛屿与胶州湾一并讨论,指出两者是同一战役取得的。他不反对任何有兴趣的列强参与,但试图把中国排除在胶州问题讨论之外,称:日本提出胶州问题只与德国有关,中日间对此问题的关系是在不同的立场,日本只对德国而非中国提出要求,他不想在中国代表出席情况下讨论日德关系。威尔逊表示不理解日本主张处置胶州与中国无关,坚持邀请中国代表出席。
出自:
唐启华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顾维钧国际法素养深厚,对山东问题有深入的了解,早在保和会准备会时期就对此做了相当全面的讨论与研究。但我们不能忽略美国的影响,正如有美国学者指出的,顾维钧强调中国参战既废除了德国的权利,也中止了中日协定;这实际上是美国公使从北京提出的论点,并被采纳为美国的观点,尽管顾氏没有提及这一层。顾氏强调战时与日本签订的全部协定均为暂时性的,鉴于公正的新时代即将建立,上述协定应由和会重新议决。换句话说,顾氏的演说内容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代表团的观点。
出自:
唐启华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根据日方了解,陆征祥过日时曾应允内田与牧野,中国将在巴黎和会与日本提携合作。至1月25日的全体大会上,陆氏尚对牧野透露中国态度不变。但到27日五国会议(即十人会)讨论山东问题时,中国由顾、王两人出席,陆氏并未到场,日本代表团颇感意外,遂判断陆氏之意见被顾、王两氏压倒。
出自:
唐启华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然而,中国在和会确定联美制日方针,否认中日成议,并公布中日密约协定,让经手签署密约的段祺瑞、曹汝霖等处境尴尬,引发北京政府内亲日与反日派之争。加以上海和议中,南方代表坚决反日倒段,要求公布西原借款,而报纸推波助澜,舆论激昂,事态十分复杂棘手。巴黎代表团内部又因全权次序及南北之争,掀起轩然大波,而梁启超也到达法国,陆征祥内外交迫。
出自:
唐启华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青岛问题正在进行,而与该问题牵连之胶济铁路可否预备,此事本较易解决,惟因有日本借款关系,反多周折。礼等以军事上观察,盖此案中国北部命脉所寄,此时吾国体确得多数友邦之协助,日本虽骄横无理,不过出于恫吓一途,可虑决不敢遽冒天下之大不韪,似宜乘此时机为一劳永逸之计,一面退还该合同,一面代商两院否决为词推诿,即各全权在大会提议,乃易措辞,机不可失,惟断乃成。
出自:
唐启华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欧战停火到和会召开之际,中国受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计划影响,“公理战胜强权”之说甚嚣尘上;“国民外交”蔚为风潮,朝野纷组团体关心外交,修改条约是关心的重点之一。这种舆论对外交部推动修约有一定的影响;如北京政府外交委员会即拟定和会提案,包括破除势力范围、若干年内撤废领事裁判权、关税自由、撤退外国军队、停付庚子赔款等纲目,1月8日,国务院电知中国代表团照办。2月16日,社会名流张謇、熊希龄等发起国民外交协会,以“对外发表公正民意,为外交上之援助”为宗旨,发表其主张:促进国际联盟之实行;撤废势力范围;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定期撤去领事裁判权;力争关税自由;取消庚子赔款余额;收回租借地域。
出自:
唐启华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
1918年11月11日,欧战停火。次年1月和平会议在巴黎召开。中国朝野对该会抱有极大期许,北京政府早在参战后,即积极筹划参与战后媾和事宜,外交部也设立筹备参与和会之组织,收集驻外公使报告与意见,研究应向和会提出诸问题。欧战停火后,国务院立即设立欧战和议筹备处,汇集资料。
出自:
唐启华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
1919年北京之修约朝三个方向同时进行。对战败国,如德、奥,继承1917年绝交宣战以来之方针,在和会中提《对德奥条件》说帖,要求废除旧约,重订平等条约,得到允准,日后得以成功订立平等新约。俄国革命后,退出协约阵营,并宣言放弃在华特权,对列强形成道德上的压力。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于1919年9月10日在巴黎和会中签署对奥《圣日耳曼和约》后,成为国际联盟创始会员之一,代表中国以平等地位加入扩大的国际家庭,并多次在此国际组织中,诉诸国际公理正义,要求修约。
出自:
唐启华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
拒签和约后,北京政府因“对敌战争状态终止,所有恢复和平后善后办法亟应详为筹备”,国务会议议决:由外交部召集院、部及有关系各机关,派员组织临时委员会,到外交部公同讨论。此“院部处委员会”自8月12日起开会。同时颜惠庆于7月中旬派使馆秘书张允恺到柏林与德国接触。陆征祥也于10月初派代表团成员外交部参事刘崇杰到柏林进行调查。
出自:
唐启华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
早年强调日本侵略中国,提出亡国之“二十一条要求”,并以最后通牒方式逼迫中国接受,即所谓“五七国耻”,逐渐为强调袁世凯为了实行帝制,屈服日本要求之所谓“五九国耻”所取代。
出自:
唐启华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
1921年《中德协约及其它文件》(简称《中德协约》)是中国外交史上第一个平等新约,其重要性早已受到中外学界的肯定,部分学者对此课题做过扎实的个案研究。然而,近年来中国方面相关档案史料,或开放使用,或相续刊行;加以学界对北京政府时期的外交史研究,逐渐由孤立的个案研究,朝向较全面的整合与诠释。
出自:
唐启华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
总之,1919年之中,北京政府确立了对无约国及新成立诸国的交际方针,首先明确区分有约国与无约国,颁布章程管理无约国在华侨民,去除其条约特权,促使无约国及新成立诸国同中国订立商约。其次,确立与无约国及新成立诸国订定完全平等条约的方针,不再给予领事裁判权及最惠国待遇。以下就中国与无约国玻利维亚谈判订约历程作考察。
出自:
唐启华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
北京政府并进一步推动司法改革,为收回领事裁判权做准备。6月间,司法部呈准大总统《添厅计划大纲》,要在全国广设新式法院;强调“本部征集全国法官之意见,佥谓第一要着在遍设正式法厅及颁布法典两事……司法部现拟于五年内在旧府治筹设厅监;各种法典,亦拟于五年内拟定颁行。收回领事裁判权期限即以各种法典颁布时为准”。
出自:
唐启华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
拒签和约后,北京政府考虑对德善后问题。7月2日,外交部电询巴黎陆征祥:和约我国似未签字,此后对于外交如何应付,有无确实把握,希速详示;并电驻外各使馆:“不签字后对德对日交涉均应和平镇静妥筹办理,尊处有何卓见,及驻在国对于我国不签字言论,随时电部以备参考”。
出自:
唐启华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
欧战之后,国际家庭扩大,中欧东欧原受德、奥、俄控制诸民族,纷纷独立。就国联会员而言,1920年成立时有40国,1926年增至50国,尚有非会员之美国、苏俄、德国、保加利亚等。中国在欧战前与18国订约,参战时德、奥约失效,俄国革命后,俄国特权取消;战时又与瑞士及智利签约,于1919年共计与17国有条约关系,大部分国家与新成立诸国,与中国处于无约状态。战前无约国人民在华,多受有约国包庇,得享条约特权;中国对德、奥宣战后,收回德、奥两国侨民在华领事裁判权及协定关税,并扩大适用于所有无约国侨民。
出自:
唐启华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