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作家
首页
人物
作品
句子
搜索
戚其章经典语录
共 21个句子,2部作品,人关注
简介
句子(21)
作品(2)
甲午战争,这是中国人的叫法,日本人叫日清战争。在某些日本历史学者的著作里,经常宣扬一种观点:日清战争是偶发事件,日清战争不是日本明治政府有预谋的战争,而是由于某些偶然因素才阴差阳错地发生的,日本并不是战争的责任者。这种观点,可以叫它“偶发”论。在日本学术界,虽然“偶发”论并未取得普遍认同,有些日本历史学者还对“偶发”论持批评的态度,但“偶发”论者一般都很顽固,时不时就会把“偶发”论改头换面地拿出来宣扬一番,所以绝不能小看它。
出自:
戚其章
《甲午战争新讲》
1894年,就是清朝光绪二十年,日本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这一年,按干支纪年,叫做甲午年,所以这次战争称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虽是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却成为近代民族觉醒的重要转折点。
出自:
戚其章
《甲午战争新讲》
水有源,树有根。凡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根由,它的原委,它的因果关系。有因必有果;反之,有果必有因。甲午战争自然不能例外。
出自:
戚其章
《甲午战争新讲》
到了6月3日,朝鲜政府终于命内务府参议成岐运 ,携政府照会正式请求中国派兵。并任命工曹参判李 重夏为中国兵舰迎接官,内务府督办申正熙、参议成 岐运统辖军务司,负责有关接待中国军队事务。
在朝鲜政府向中国送出请援照会的当天,日本驻 天津领事荒川已次奉陆奥训令,也前去拜会李鸿章。
出自:
戚其章
《甲午战争史》
清政府既应朝鲜政府的请求,决定派兵赴朝,便 致电驻日公使汪凤藻,根据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 有关条款,知照日本外务省。6月6日,汪凤藻照会陆 奥宗光,告知中国政府应朝鲜政府之请求,按照“我 朝保护属邦旧例”,派令直隶提督叶志超“选带劲旅 ,星驰朝鲜全罗、忠清一带,相机堵剿,……一俟事 竣,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照会发出的当天,日本方面立即有所反映。汪凤 藻急电李鸿章,告知日本政府令其驻朝鲜公使大鸟圭 介“带捕二十名立赴韩,并添调一舰护商”。李鸿章 电复汪称:“韩未请倭派兵,倭不应派。若以使馆护 商为词,究竟有限,且汉城现安静无事。祈与妥商。
出自:
戚其章
《甲午战争史》
日本政府的最高决策层,在讨论如何或何时对朝鲜开战的问题时却产生了意见分歧:一派是急征派,以时任参议的陆军大将西乡隆盛为首,恨不得马上出兵伐朝,主张由自己充当使臣赴朝,先设下圈套,诱朝鲜政府入我彀中,必然带来开战之机;另一派是缓征派,以参议兼大藏卿大久保利通为首,主张处理朝鲜要讲究步骤,必须周密计划,统一方略,缓缓图之。双方意见对立,争论激烈,演成一场势不两立的政争,最终以急征派的下台而结束了这场“征韩论”之争。
出自:
戚其章
《甲午战争新讲》
荒川所谈与杉村浚“语意略同”,使李鸿章更相信日 本“必无他意”的保证,毫不怀疑其包藏祸心,便坦 率相告:“韩请兵,势须准行。俟定议,当由汪使知 照外部,事竣即撤回。”这样,日本方面便完全掌握 了中国的派兵计划。
出自:
戚其章
《甲午战争史》
日本驻北京临时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照 会总理衙门,声明根据《天津条约》,“因朝鲜国现 有变乱重大事件,我国派兵为要,政府拟派一队兵” 。同时,李鸿章亦迭接袁世凯来电,谓已派译员询杉 村浚,询问日本“派兵何事”,杉村答以“调护使馆 ,无他意”。又说:杉村“近颇惊惶自扰,故各国均 疑之,谣议颇多。鸟(大鸟圭介)来,或稍镇静。”李 鸿章均信之不疑。由于他对日本的险恶用心缺乏清醒 的估计,因此只能按照自己一厢情愿的主观构想那样 干下去。
出自:
戚其章
《甲午战争史》
日本运兵船络绎而至,大和、筑紫、赤城三舰 亦泊仁川口,并派遣汽艇探测牙山湾,显然居心叵测 。而李鸿章却要袁世凯劝告朝鲜政府:“日与华争体 面,兵来非战,切毋惊扰。迭阻不听,即听之。速设 法除全匪;全复,华兵去,日自息。如有要挟,仍可 坚持不许。” 6月12日,根据李鸿章的指示,叶志超委派聂士 成为前敌营务处,负责剿办事宜,本人则暂驻牙山以 待命。但是,聂军并没有同东学党起义军直接交仗。
出自:
戚其章
《甲午战争史》
睦仁的《天皇御笔信》发表后,在日本政坛刮起了一股旋风,鼓吹“征韩论”一时蔚为风气。当时,倡导“征韩论”最力者是参议木户孝允。他有一套说辞云:
韩地之事乃皇国建立国体之处,推广今日宇内之条理故也。愚意如为东海生辉,应以此地始。倘一旦动起干戈,不必急于求成,大致规定年年入侵,得一地后,要好自确立今后策略,竭尽全力,不倦经营,不出两三年,天地必将为之一变。如行之有效,万事不拔之皇基将愈益巩固矣。([日]《木户孝允文书》三)木户所论与外务省的意见完全相合。外务大丞柳原前光对“征韩论”的阐述更为透彻
出自:
戚其章
《甲午战争新讲》
中国所派军队分三批渡海。第一批,是太原镇总 兵聂士成所统芦防马步军,共910人,为前锋。6月6 日下午6时,自塘沽登图南轮,于8日下午6时抵牙山 海口。9日,登岸整队,进扎牙山县。第二批,是直 隶提督叶志超所带榆防各营,共1055人,以及弹药、 粮饷等,分载于海宴、定海二轮,于8日下午6时启航 ,10日下午3时抵牙山海口。因无驳船,直至12日上 午10时始全部登岸。第三批,是总兵夏青云率马队 100名、旱雷兵l00名及步队300名,乘海定轮渡海, 于25日抵牙山县.于是,屯驻牙山的清军人数达2465 人。
出自:
戚其章
《甲午战争史》
聂士成派人招抚起义军之日,正是起义军 退出全州之时。先是东学党起义军攻陷全州后,两湖 招讨使洪启薰又返军攻城,因起义军防守严密,久难 攻下。朝王一面处分引起事件的责任者,将全罗道观 察使金文铉革职,流配济州岛,并将古阜郡守赵秉甲 革职,系械监禁;一面急发最后的精锐江华枪炮队四 百及京城、平壤监营兵二千增援,并命严世永任三南 招抚使,同新任全罗道观察使金鹤镇赴任,与洪启薰 协力从事。从派“招讨使”到再派“招抚使”,说明 朝鲜政府对东学党起义军的政策已由“主剿”转为“ 主抚”了。
出自:
戚其章
《甲午战争史》
聂士成只是派弁兵100人,随带翻译,持告示前往全 州招抚。告示共三种:其一,晓谕起义军解散。其中 有“尔国王发电告急,我中朝爱恤属国,不忍坐视不 救,奉谕钦差北洋大臣李奏派本统领率带马步枪炮大 队前来助剿。特念尔等本属良善……大兵到日,尔等 能悔罪投诚,洗心革面,均予免杀”等语。其二,“ 谕示商民各安其业,毋得惊恐”。.其三,申明军纪 。有“奉宪檄饬,防营远征,保护藩属,护卫商民, 自行军旅,纪律严明。今入朝鲜,军令重申,购买物 件,照给钱文。如有骚扰,或犯别情,军法从事,决 不稍轻”等语。这三种告示被日本间谍送报日本驻朝 公使馆。不久,“汉城饬弁持倭使大鸟圭介来咨,诘 问前日所出告示是否真伪”。
出自:
戚其章
《甲午战争史》
当中国派兵之先,丁汝昌先期遣济远舰率扬威驶 至仁川口,与平远合为一小队,以观形势。及至叶、 聂两统领率军赴朝时,以超勇舰护之。又恐其力量单 薄,又分扬威赴牙山,留济远、平远两舰泊仁川口。
出自:
戚其章
《甲午战争史》
清政府获知日军侵台的消息后,特派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沈葆桢主张在军事上加强戒备,调派武毅铭军13营分批渡台,驻防风山;又以福建水师兵轮6艘长泊澎湖。此时,侵台日军数千人局促于台岛南端一隅之地,已成骑虎之势,但又不甘心无所得而归,便寄希望于外交讹诈,最后,以抚恤、修路、建房等名目勒索50万两白银而撤兵。日本第一次尝到了越海侵略的甜头,遂以此次侵台为契机,悍然于1879年3月8日将琉球国吞并,使之成为明治政府黩武扩张政策的第一个牺牲品。
出自:
戚其章
《甲午战争新讲》
我们之所以认为“偶发”论不能成立,主要是基于日本明治政府的实际表现,也就是基于许多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 第一。锐意扩张。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开始推行“武国”方针,确立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为基本国策。他发表所谓《天皇御笔信》,宣称“日本乃万国之本”,须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不言而喻,日本要布国威的首要目标,就是一衣带水的西邻朝鲜和中国。
出自:
戚其章
《甲午战争新讲》
日本政府选中了激进的“征韩论”者久留米藩士佐田白茅,派他去朝鲜调查政情和军备。1870年3月,佐田向政府上了一篇著名的《建白书》,其主要内容是:(一)朝鲜有必伐之罪,不愁找不到出兵借口。(二)伐朝鲜必胜无疑,“不出五旬而虏其王”。(三)伐朝鲜有利而无损。“朝鲜则金穴也,米麦亦颇多,一举拔之,征其人民与金谷”。“故伐朝鲜者,富国强兵之策”。(四)伐朝既可防列国对朝鲜的觊觎,又是实行海外扩张的大好机会,“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五)伐朝可继之伐清。“当天朝加兵之日,则遣使于清国,告以伐朝鲜之故,若清必出援兵,则可并清而伐之”。
出自:
戚其章
《甲午战争新讲》
发兵侵台。“征韩论”之争刚刚落幕,“征台”声浪又甚嚣尘上。这时,恰有琉球国居民出海遇上台风,在台湾南部上岸,闯入牡丹社乡,被土著居民所杀。睦仁认为这正是发兵侵台的绝好机会,特派时任外务卿的副岛种臣使华,并授意以谈判的“要旨”
出自:
戚其章
《甲午战争新讲》
日本明治政府实行黩武扩张政策,以大陆作战为主要目标,始终将发展军事力量置于优先地位。1878年,日本设立参谋本部,即大力推行大陆政策,将中国作为主要的侵略目标。从l884年起,日本便开始了长达10年的大陆作战准备。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觉得发动侵华战争的时机日近,便发动属员条陈征清方策。现在共发现7份条陈:6份为海军属员所拟,1份为陆军属员所拟。其中,参谋本部第二局局长、陆军大佐小川又次所作《清国征讨方略》发现较早,也最为有名。其他6份为参谋本部海军部代理科长、海军少佐樱井规矩之左右等所作之《征清方略》,因系近年发现,故知道的人不多。
出自:
戚其章
《甲午战争新讲》
清国政府若以政权之不及,不以其为所属之地,不接受这一谈判时,则当任从朕作处置。清国政府若以台湾全岛为其属地,左右推托其事,不接受有关谈判时,应辩明清政府失政情况,且论责生蕃无道暴逆之罪,如其不服,此后处置则当依任朕意。([日]《(明治)敕语》,译文见《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第23页)就是说,以琉民被杀问题作为突破口,无论清政府怎样作答,日本都要掌握发兵侵台的主动权。果然,双方在北京谈判时,清朝官员讲了一句“生蕃姑且置之化外”的话,被日方抓住,解释为:台湾土著部落为清政府“政权所不及之地”,可视为“无主之地”,日本有充分理由兴师问罪。
出自:
戚其章
《甲午战争新讲》
1
2